星石问答

星石问答丨“降息”!传递什么信号?

作者:    时间:2022-01-17    浏览:1648    来源:星石投资_14年老牌私募,14座金牛奖获得者
01

如何看待MLF降息?

2022年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开展7000亿元1年期MLF操作(今日5000亿元MLF到期)和10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今日100亿元逆回购到期),中标利率分别为2.85%(此前为2.95%)、2.10%(此前为2.20%),MLF和逆回购利率均下降10个bp。

MLF加量续做的同时进行降息是货币政策基调偏暖的再次确认,总体而言对市场的影响偏正向。

降息基本符合预期。目前经济尚未体现出明显变化,仍需总量政策保驾护航。

2021年央行四季度货币政策例会中指出“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就已经释放出总量宽松信号,国内对近期降息已有一定预期。

降息力度不弱、时点偏前,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

从近几次降息经验来看,2019年11月为引导LPR报价下行MLF降息5BP,2020年2月和4月为缓解疫情对经济的影响MLF分别降息10BP和20BP,“稳增长”诉求下,降息10BP更能表现出政策决心。

同时,此次降息时点偏前也有助于打消近期市场反映出对“稳增长”政策低于预期的担忧。

由于美联储最早或在今年3月出现加息,中美货币政策错位下,投资者可能会担忧货币政策宽松程度不及预期,降息时点偏早为后续宏观政策调控留出空间,有助于增强市场信心。

图片

资料来源:Wind

LPR跟随降息的概率不低。自2019年利率改革后,LPR与MLF开始联动挂钩,本次MLF降息10个bp为LPR降息打下基础。

2021年11月降准之后,1年期LPR率先下降5个BP,后续在“推动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的要求下,1年期LPR再次下降的确定性较大。

目前5年期LPR仍保持不变,但房地产需求端出现明显弱化,5年期LPR仍有跟随下降的可能性。

02

如何解读国内经济数据?

2021年四季度GDP同比增长4%,略好于市场预期的3.8%。四季度两年复合增速为5.2%,较三季度提高0.3个百分点。四季度GDP环比增速为1.6%,恢复至季节性水平。

整体来看,在供给冲击逐步消失、需求开始好转的背景下,四季度经济触底回升。

工业生产持续恢复。2021年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两年复合增速为6.1%。

12月工业生产增速延续了能源政策纠偏和保供稳价政策实施以来稳中有升的态势,同比增速和两年复合增速分别为4.3%、5.8%,较11月分别加快0.5和0.4个百分点。

图片

资料来源:Wind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上行。2021年12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为2.05%,由负转正。

结构上来看,制造业投资保持加速,基建投资有所恢复,房地产开发投资继续降温。12月制造业投资当月同比增加至11.8%,两年平均增速维持在11%的水平。

基建投资当月同比下降0.57%,同比跌幅收窄。房地产开发投资当月同比下降13.11%,降幅增大,对整体投资端形成拖累。


向后看,投资端仍有上行动力。

一方面,在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和绿色化等因素的影响下,制造业技改投资和产能置换投资仍有空间,制造业投资增速或仍保持高位。

2022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今年还要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制造业投资、企业R&D投入、技改投入等政策措施”,政策端也将对制造业投资形成助力。

另一方面,年初资金充裕、项目进度偏前,基建投资也有支撑。

2021年全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比2020年增长3.3%,比1-11月加快0.6个百分点,叠加2022年初以来各省市召开重大项目开工动员会,预计重大项目开工将提速增量。

图片

资料来源:Wind

12月消费增速出现下滑,但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增强。

2021年四季度最终消费支出拉动经济3.4个百分点,全年共拉动经济5.3个百分点。虽然在疫情冲击下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现较明显回落,但居民消费仍有恢复空间。

一方面,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经济触底回升将带动居民收入和消费意愿的增加。

从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可以初见端倪。2021年三季度经济下行压力加剧,居民收入感受指数和收入信心指数均出现下滑。

随着四季度经济逐渐好转,以上两个指数均出现同步回升,且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比较三季度增加0.6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国内政策仍注重消费的稳定发展。

发改委通知部署促消费工作,强调“在精准有效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抓住春节、元宵节等传统佳节消费旺季契机,适应居民消费习惯变化和提质升级需要,挖掘消费热点和增长点,进一步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推动实现一季度经济平稳开局。”


风险提示:本报告所载信息和资料来源于公开渠道,本公司对其真实性、准确性、充足性、完整性及其使用的适当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观点等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也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报告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