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真的不行了吗?
星石深度丨一文说透,医药还能不能行?
医药真的不行了吗?
这种现象在股票市场很常见,也是典型的追涨杀跌的心理,而专业的投资者必须有独立的思考,机会往往在悲观中孕育。
对于医药行业的看法,先把结论写前面:长期投资价值毋庸置疑,需求无上限,机会看供给,机会看供给,机会看供给。
首先看需求,没人能逃得开生老病死,健康是医药行业最大的自驱力,旺盛的需求是不以政策、产业为转移的,换句话说“你永远可以相信医药的需求”。
我们观察数据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医药卫生费用都是持续增长的。这些国家人口结构不同,政策框架不同,但带来同样的结果,就是医药开支的不断提升。
比如看美国,美国有几个特点,它是全球最大的医药市场,FDA有最高的药监标准,有非常发达的商业保险体系。美国也经历了几轮医改,从近些年的奥巴马医改,到特朗普时期被废除,到又恢复。
为了降低药价美国也有很多举措,比较典型的有PBM控费系统,还有专利悬崖、专利挑战等等。但我们看到的是美国的卫生费用是在持续的增长,且丝毫没有放缓。
图:美国医疗开支
数据来源:Wind
再看日本,我们刚开始推动医保控费的时候对日本研究的比较多,因为日本率先进入老龄化,医保的压力比较大,所以日本的成功经验可以让我们借鉴。
从日本举措来看,医保控费极为严苛,淘汰了大批国内的医药企业,但我们最后看日本的医疗费用,也仅是斜率有所平缓,完全没有改变持续上行的趋势。
图:日本医疗开支
数据来源:Wind
所以说医药的一个大的趋势就是增长,这是一个蛋糕不断扩大的市场。虽然行业有消费和科技的双重属性,受影响的因素会比较多,人口结构、政策调控、经济发展影响都很大,但我们如果分析这些因素的话,会发现这些因素能产生负面驱力的可能性都很小。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政策,我们频频看到政策在降价、控费,但请注意,这里说的是需求,我们可从来没有看到哪个政策是要去打压医药的需求的,至少我是没有看到哪个政策是要人们少看病少吃药的。
而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就更没有疑问了,我们才进入到老龄化的加速阶段,不是简单的老龄化,是老龄化在加速的阶段,需求是爆发式增长的。再看经济,虽然时而有下行压力,但还在持续增长,对需求都是正面的贡献。
到这里,是不是可以一起说一句:我们永远可以相信医药的需求。
然后我们来看医药行业的供给,其实大家最关心的政策这个因素,影响最大的是在供给面而不是需求面。
无论是早些年的医保目录甲类乙类、基药目录,还是现在药品集采目录、谈判目录,归根到底,它还是影响了这个行业的供给,它们决定临床能用什么药,这些药有怎样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我是2009-2010年期间开始看医药行业的,那个时候最火的是基药目录,两三百个品种,所有医疗机构必须配备,然后优先使用。
所以那个时候市场最牛的是基药独家品种,因为所有机构都要用,而且是独家没竞争。在此后的几年有一批中成药公司股价一飞冲天,涨十几倍的都不少。
那个时候还有一类比较火的是进入医保的辅助用药,一般都进乙类医保就够用了,适应症非常“广谱”,什么病都可以附带吃一点,不知道啥病可能也能吃一点。这类药有些比基药还厉害,因为价格更高不良反应更少,广受医生和病人的喜爱。
再后来我们又看到一些医保外的品种,比如生长激素、抗过敏、仿创药,以及眼科、牙科、体检等医疗服务相关的公司迎来的大行情,市场那个时候把它们叫做“政策免疫”品种。
而把这些总结起来,我们会发现这些公司的决定因素回到了以前市场常会说的“定价权”,在每个时期拥有定价权的公司,往往在经营上会有很好的表现,伴随而来的是股价的强势表现。而这个定价权的来源主要是看供给或者说供给结构。
早些年缺医少药的时候,能生产药的公司哪怕卖个抗生素都过的很好。随着医药企业慢慢增多,大路货的生产能力越来越强,能仿制出进口新药的公司就比较稀缺,等仿制药越来越多,能做出me-too药物的公司就会很厉害。现在me-too满天飞,全新或偏门靶点的产品依然会是市场的抢手货。
经过这么些年我们的医疗水平不断提升,药企的研发能力也是突飞猛进,的确我们不得不承认“定价权”的获取越来越难,但主要原因不是国家推出的集采或者价格谈判这些政策,而是资金涌入导致大量的重复研发带来的产品过剩,分蛋糕的人多了自然分到的就少了。
或许医药行业要感谢集采,集采正在挤压行业这几年被资本吹起的泡沫,相信一轮泡沫过后,留下来的会是真正的医药企业。
回到当前的投资,虽然行业可能处于资本大潮后的出清阶段,但医药里头有很多企业“定价权”依然非常明确。优秀的医疗资源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检查约不上,手术要排队,医疗服务还是那么高景气。
公立医院的大型医疗设备依然被进口产品垄断,国产医疗器械任重道更远。再看吃的药,我们就拿已经挺普遍的抗癌靶向药来看,我们和美国发达国家的使用比例、用药代次还有很大的差距。再到更高点的需求,还有很多提高生存质量或者罕见病的需求等着去满足。
最后从常识上考虑,如果要说一个需求不断增长、规模已经几万亿的行业以后没有机会了,我想即使是毫无投资经验的人都不会相信,更何况沉浸市场多年的各类投资者呢。大家更可能是在等待一个更好的时机,或一个更明确的方向。
文章结尾说下市场,医药指数从2021年中到现在跌幅在30%左右,指数的跌幅并不算稀奇,2011年、2015年、2018年都发生过,这些年高位下来跌幅甚至更大。
但这一次稍有差别的是,很多头部公司的跌幅显著高于指数,腰斩很平常,跌掉六七成的也不少。这些公司之前都是竞争力强,长期驱动力都很强的公司,跌了这么多,自然会让持有者怀疑人生。
但是我们回过去看2021年指数高位的时候,很多头部公司30-40%的增长,PE估值普遍突破100倍,甚至往200倍去了。虽然是好公司但是没有好的价格,最后跌下来也不能说冤枉。毕竟去年大家看它们涨不停,也曾怀疑过人生。
回到现在,这些公司还有这样的增长,或者盈利预测下调点,也不过下调十几个点,跌了这么多,估值下降了很多,开始到五六十倍,甚至到更低的区间了。
好公司正在慢慢走出好价格,那么是不是机会就越来越近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