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随笔丨美国关税战下的大变局
时间:2025-04-11
作者:喻宗亮
本期作者
美国时间4月2日,美国宣布对等关税方案,税率明显超出市场预期,全球市场大幅波动,本文对此进行分析。
一、关税战的目的及可能的结果
▶︎1、美国遇到的问题和施政思路的变化
冷战结束后,安全考量在美国国家政策中的权重大幅下降,经济发展成为新核心。美国主导的全球化开始加速,过剩的资本与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力相结合,整个社会的全要素生产率得到提升,跨国公司获得更为丰厚的回报,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得到提升。作为补偿,美国本土居民可以购买更为廉价的商品。当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开始出现新的问题,从国别竞争角度来讲,美国制造业开始空心化,中国的制造业实力持续上升,这引起美国焦虑;从国内来讲,精英阶层以华尔街和跨国公司为代表,充分享受了全球化带来的好处,却让平民阶层承担了痛苦。
为应对这一变化,在拜登政府任期,实行小院高墙、科技封锁进而围堵中国,只要在科技树上仍然保持领先,美国的霸权地位仍能维持,之前的模式仍能继续;同时拜登政府实行顺周期的财政政策,强行延续强美元,维持对中国的虹吸。但这是以持续的财政赤字为代价,也带来了美国内部居高不下的通胀。
在中国科技持续向上突破的背景下,美国通胀问题持续严重,美国的政策思路开始变化,从向外开始专注于向内,从多花钱变少花钱,强调美国优先,重回孤立主义。特朗普政府的主要目标是弱美元、低利率和低通胀,中短期的最大诉求是降低通胀,长期希望通过制造业回流重塑美国制造业竞争力、降低双赤字维护美元根基,而达成这些目标的重要手段就是关税战。
▶︎2、关税战的目的
美国的科技、金融、军事霸权使得美国处于食物链最顶层,美国精英阶层获得了丰厚的超额回报,这一切的一切以科技最为核心。而科技的长期进步非常依赖于制造业,当长期不动手,很难持续获得灵感和创新。加关税最直接的目的,就是缩小进口和美国本土生产的价差,直至消失,进而推动制造业的回流。在关税战的大棒下,同时可以达到其他的目的,让其他国家多买美国的产品,多交军事保护费,甚至购买所谓的零息世纪债券。
关税战成为特朗普政府的抓手,是一种短期快速起效的手段,本质是让美国少花钱、多收钱,进而达到缩减贸易赤字、缩减财政赤字的效果,以挽回美元的信誉;如果真的带来了制造业的回流,将进一步强化美国的科技实力,同时使得贸易赤字问题得到长期的解决,进一步巩固美元信誉。
关税的直接后果就是成本上升,这些成本上升将在出口商、跨国公司和最终消费者中间来分摊,分摊的比例取决于各自的话语权。
美国目前以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为范本,认为中国承担了大部分的关税,并没有带来美国的通胀,并希望这次也能这样,这是美国期望的最理想结果。回过头来看,2018年后中国的汇率贬值了10%多,其实是中国承担了关税摩擦的成本。这一次的关税战,税率提升幅度太大,而且国家也多次表态维护汇率稳定,汇率贬值手段概率很低,中国出口商利润普遍较薄,所以成本很难由中国来承担,只能以脱钩断链为最坏打算,为此国内也做好了充足的政策对冲。
跨国公司整体利润丰厚,如果由跨国公司来承担,可能是较为不错的结果,这将带来美国内部的利益重新分配,但也会受到跨国公司的抵制;最终结果更可能是由美国消费者来承担,短期物价的大幅上升会带来美国消费量的下降,形成滞胀格局,如果美国政府同时对内减税,也会造成分配的不均,最终美国消费者体感会更差。
总体上,出口链两端的出口商和终端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自身承担能力是弱的,需要有背后政府的支撑,两国政府能够提供多大程度的支持是关税战谁能打赢的关键;让跨国公司出血似乎是比较理想的结果,以此带来美国内部利益的重新分配,是各方都能接受也是冲击最小的方式。
当制造业空心化使得自身绝对实力受到冲击,又进行关税战使得自身在道义上受损,秩序的建立和稳固需要实力和道义的双重保证,当这两样都不那么稳固的时候,将带来全球秩序新的变化。
二、美国关税战带来的全球秩序变化
国际政治博弈具备复杂性和多变性,每个阶段每个国家有自己的核心利益,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以此促成各个国家的合作。随着时间的变化、利益的变化,国家间的合作也会发生变化,仅仅靠意识形态的连接是脆弱的。当下,市场过度高估国家之间的紧密连接程度,阵营化的思维太过顽固,从而担心中国被围堵打压,在当前全球秩序发生大变局的前夜,国家之间的合作和竞争将会更加复杂和多变。
▶︎2、灯塔摇摇欲坠下的全球秩序崩溃
当美国从小院高墙走向孤立主义,从全球公共秩序的维护者走向公共秩序的践踏者,灯塔形象已然摇摇欲坠。品牌的建立是缓慢的,一旦建立,将形成长期的壁垒;品牌的破坏却是很快的,破坏之后靠品牌形成的超额利益也将荡然无存。小院高墙时期,美国仍然致力于维护自身主导的体系,以巨额的财政赤字为代价,将盟友团结在一起,对中国进行围堵,这总体是有一定效果的。但这个过程耗费了美国极大的财力,双赤字动摇了美元信用,高通胀也带来民众的不满,美国走向了孤立主义。孤立主义,实力优势已经下降,道义荡然无存,且对盟友开刀,联盟必然是松散的。
20世纪以来,全球经历了凡尔赛体系、雅尔塔体系以及到冷战结束后的一超多强格局,一度被认为寻到了永恒模式,历史即将终结,但现在看也走到了尽头,归根结底,这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必然结果,其阶级矛盾具有不可调和性。
▶︎3、新时代中国的新型大国外交
2012年11月,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将其作为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方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是打破零和博弈、霸权主义和文明冲突的旧思维,倡导全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责任。
新时代中国的新型大国外交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平等有序致力于推动有秩序的多极化,多极化不是各成一派,更不是搞丛林法则,而是要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让世界更加和平稳定、更快繁荣发展。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成果,需要共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收益,需要被各个国家、各个群体公平合理地分享。在新型大国外交的指导下,在旧秩序逐渐崩溃的情况下,中国将找到自己的平衡点,打赢这场关税战。
三、美国关税战对经济和市场的影响
美国大幅提高关税相当于人造版的经济危机。以2008金融危机和2020年疫情为参考,美国个人消费最大下滑幅度在同比-10%至-20%之间,考虑库存效应,中国对美出口在个别月份同比超过-20%。中国目前对美出口占整体出口比重降至近几十年新低,只有14%。目前中国出口额占名义GDP比重接近20%,假设对美出口降低50%,简单测算名义GDP下降1.5%。考虑国内的政策对冲,这些都是在可控范围内。
目前市场悲观的以1930年代大萧条作为参照基准,当时的全球贸易总额下降了30%,美国的名义GDP从1929年高点下降到1933年,下降幅度超过40%。1930年《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的通过加剧了大萧条,但这并不是大萧条的根源,直接以1930年大萧条做类比也并不科学。大萧条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政策上有各种失误,财政的紧缩、美联储的紧缩、银行监管缺失等等,是资本主义极端自由化的结果,现在的有形政府在资本主义中的权重也大大提高,很难再有如此放任的大萧条,2008年的金融危机即是一个范本。当然关税战未来走向如何无法预料,但以持续的长时间的衰退冲击作为假设基准也太过悲观,毕竟关税战是人为的,有各种调整谈判的空间。
▶︎2、关税战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无论关税战如何发展,市场的投资逻辑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关税战意味着过去几十年美国主导的模式无法继续,体现在资本市场即是:①美元被严重高估了(双赤字无法继续);②跨国公司在全球分工中占据太多利润,矛盾已经无法调和;③美国的消费过度了而中国的消费相对太少了。
我们具体阐述背后的逻辑及长远的影响:
①美元被高估。20年前巴菲特讲过懒惰岛和勤奋岛的故事,极端情况下当懒惰岛只印钱只消费,勤奋岛只生产只储蓄,勤奋岛的储蓄将持续转化为对懒惰岛的投资,最终的结局是勤奋岛将买下懒惰岛,那么最后勤奋岛为什么还要持有懒惰岛的货币?持续的贸易赤字理论上会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美元,使得美元贬值,但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因为有储备需求的存在使得美元持续被高估,到现在被高估的美元已经严重影响美国的制造业,这也进一步削弱美元的竞争力,所以美元被高估了。美元贬值对全球市场的影响体现在,资金将从美国流出,全球其他市场将受益,历次美元贬值周期都对应新兴市场的牛市。
②跨国公司利润有较大风险。前面说过,逆全球化的兴起来自于全球化的收益并没有被合理的分配,所以在当前矛盾不可调和的情况下,跨国公司的利润有可能面临比较大的冲击。关税战下,两头的生产商和消费者其实都没有太多承担成本增加的能力,只能由跨国公司来承担,这将转变为国家与跨国公司的矛盾。任何无敌的商业模式发展到最后,它的体现形态是垄断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最终也将带来阶层矛盾的不可调和,将挑战国家的长期根基。而跨国公司是美股的根基,由于矛盾不可调和,所以它的利润也将不再稳固。
③美国的消费过度了而中国的消费相对太少了。关税战已经清晰的表明了这一点,加征关税美国消费必将减少,要想制造业回流,美国的工资水平必须下降,这也代表消费将减少,如果从国家层面进行美元的贬值,这也意味着整体消费的倒退。
对于中国来讲,加征关税对出口造成较大冲击,短期内必须由内需来作为对冲,不仅如此,面对全球体系重构,扩大内需也将是这个过程中的长期战略。
最后,关税战的实质是美国把内部的结构性矛盾转移到全球,希望通过牺牲其他国家的利益来缓和自己内在的矛盾,但是,理想总是美好的。关税战短期内带来市场极大的波动,后续无论如何演绎,都意味着美国主导的全球体系走向终结,这对中国长期来说意味着巨大的机会。
风险提示
本报告所载信息和资料来源于公开渠道,本公司对其真实性、准确性、充足性、完整性及其使用的适当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观点等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也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报告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