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随笔丨从国债2.5%聊起——浅谈股债市场的定价
本期作者
近日,财政部以2.53%的利率发行5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市场上30年期国债利率也跌破了2.5%。大量的资金涌入债券市场,热闹非凡。债市的火热,股市的冰冷,与《大时代》最经典的画面完美契合,果然艺术源于生活。就此,我们聊一聊国内的股、债市场。
一、现代金融体系是信用体系,债券是定价的锚
我们都知道“徙木立信”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一个故事。在信用体系建立之后,所有角色得以各司其职,宏观政令得以更好的执行,微观得失也可以得到更好的反馈。在高效的信用体系下,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得以快速运转,从而带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一系列活动的有效运作。现代金融体系,尤其是抛弃“布林顿森林体系”后的金融秩序,本质都是国家信用在背书。美元得以全世界流通,背后的支撑必然是美国的霸权;在美元之前最大的储币是英镑(黄金外),背后的支撑也是当时英国的霸权。霸道的程度基本决定了储币的份额,毕竟这个世界秩序是拳头决定的,而不是圆桌商量出来的。
国家货币最早一般是通过国债的形式流入市场(资产负债表的两边),而这个债券的价格实际上就是对国家信用的支付价。一个强大的有生命力的国家,债券价格稳定,利率一般能覆盖通胀;一个乱搞发行的国家,债券价格崩塌,系统紊乱,难免就会产生政权更迭。所以债券利率是金融资产定价最重要的锚。
二、利差基本规律:企业信用利差和国债利率负相关
企业债利率一般是在国债利率的基础上加信用利差基点,信用评级也决定了利差水平。一般规律是,经济好的时候,市场信心充足,人们愿意给风险更多的机会,信用利差基点要低一些(因为繁荣期风险小);经济特别好的时候,各个评级段的信用利差拥挤在一起(极度景气,垃圾企业也能低利差融资)。经济差的时候,市场信心低落,人们不愿意冒风险,信用利差基点要高一些(衰退期风险加大);经济特别差的时候,信用利差会急剧拉大,流动性会攻击垃圾债(经济特别差时,垃圾企业随时破产)。所以,企业信用利差跟国债利率绝对水平往往是负相关(经济好,国债利率高,利差反而小)。观察2000年至今美国的信用利差,非常吻合该规律,现阶段美国国债利率特别高,企业信用利差特别低。
再观察2015年至今的中国债券市场(之前企业债缺少有效数据),大企业的企业信用利差跟国债利率却是正相关(曾经2016~2017年因去杠杆有短暂负相关),小企业还是保留着负相关。也就是国债利率高的时候,大企业信用利差大;国债利率越低,大企业信用利差越小。这个现象从流动性或者供需的角度去解释更容易,而不是债市正确定价了企业信用周期:经济好,债券配置少,能配置在各评级企业债的规模依次减少,所以利差扩大;经济差,债券配置多,除了国债配置以外,还溢出到各个信用评级的债券。
此外,国内的经济结构也有一定的解释度,即往往这些偏大的企业都有国资背景,投资者自然把他们与国债利率绑定在一起了。尤其过去一年,债市涌入大量资金,需求暴增的情况下把大部分债券(除了暴雷的地产债或者挂钩股市的可转债)利率都极大压低了。
这个现象其实跟股市有点类似,即债券的评级分层和定价的有效性还有待提升,整体体现的是流动性为主的特点。其实我们总说银行是顺周期的(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难),因为在间接融资为主的信贷体系下,这本身是符合经济客观规律的。逆周期调节的应该是经济总量的供需关系,而不是简单的信贷指标,后者往往衍生出道德风险。
三、股市和债市定价有割裂,历史上股市对中小企业显得过于慷慨
债券市场上,大企业融资便利;股票市场上,小企业估值更贵。如果说债券市场更关注资产质量、规模与财务健康,那么股票市场则过于憧憬成长。历史上看,沪深300的估值低于中证500,低于中证1000,并且越小市值企业的估值波动区间越大。当然我们也看到中小市值公司的估值波动区间在逐渐收敛。
对成长的偏好符合权益市场的特性,只不过定价出现了偏颇,市场选择轻信小公司、新公司,忽略大公司、老公司。实际上大量的中小上市公司,并没有展现出多少成长性。我们统计了2009年至2023年的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7年之痒”的特征非常显著。以2009年至2021年创业板所有上市公司的数据为基础,按上市年度分档,计算上市第1年至今的业绩表现。下图是净利润中位数表现,取2022年之前的数据做平均值。可以清晰的看到,前3年的业绩增长很慢,第4~6年是增速抬升(红色曲线变陡峭),第6~7年是数值顶峰,此后数据开始走下坡路(很多公司放完一波业绩就毫无动力了)。
来源:Wind
统计净利润平均数表现,结论类似,如下图,平均数的波动更剧烈。充分说明新上市公司在第4~6年释放业绩的动能是相当充足的,而在第7年之后不少企业绵绵乏力,甚至彻底摆烂沦为题材股。
来源:Wind
随着上市条件的放开,过去几年部分上市公司又出现了另一种基于业务扩张的博弈。因为在可预见的几年内,这类公司很难实现利润的大规模增长(甚至接着亏损),然而投资者很多时候定价的只是预期,于是乎一个美好的故事加上一顿眼花缭乱的骚操作(通过IPO、可转债、再融资等方式)疯狂扩张,企业在奔腾的资产负债表上跳舞。可是哪来那么多爆发成长,那些动辄脱离行业发展规律的疯狂扩张举动,很难不令人想起2016~2017年飞奔的三四线地产公司,区别在于后者卖的是“楼花”,前者卖的是股民心中的“繁花”。若干年后,财务上留下一堆的不能产生收益的资产,以及一堆刚兑的负债,转身投入题材股和退市的阵营。
由此看,A股
四、股市和债市的流通关系(股债ERP有波动规律,基本与经济周期同频)
股权和债权都是企业主要的融资方式,哪个地方卖得贵就应该去哪个地方融资。同样,股市和债市也是投资者最重要的配置资产,在流通和互信的基础上流动性一般会往便宜的地方跑。经常用ERP衡量股市和债市的性价比,现在中美股市所处水位线如图。A股处于历史高位区间(国证A指ERP +4%左右),标普500则处于过去20年的最低水平。
再把数据区间拉长,美股也仅在80~90年代的奔腾岁月出现过如此盛景,那是全球化红利、科技红利、人口红利(移民)、政治红利(单极世界)集一身的幸运。彼时的美国与此时的美国在全球的相对位置对比,打个不甚恰当的比喻,犹如90年代的乔丹和现在的詹姆斯,前者是君临天下的攻防霸主,后者是规则修饰下的数据怪物。看起来后者数据更夸张,但世人最敬仰的依旧是前者。
来源:Wind
来源:Wind
回到正题,国内股市的ERP指数不断新高,同时债市的风险溢价却不断降低,充分说明了是资金从股市搬到了债市,相比较而言,国内投资者对股市更不信任。美股ERP指数不断新低,同时风险溢价没有显著变化,也充分说明了海外投资者对美股的信任大于对美债。这些特征刚好与目前中美资本市场的主要矛盾匹配:A股的机制问题,以及欧美国债持续膨胀的问题。
A股的机制正在发生变化,由融资市逐步转向投资市,越来越讲究人民性和回报。市场所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相信管理层们都有看到,假以时日会得到妥善的处理和完善。现阶段,我们至少回到了正确的路径上,短期的痛苦预期换来长期的幸福。
美债的问题,或者说欧美债市膨胀的问题,目前根本看不到任何着手解决的动力,反而在高福利、高利率、高“竞争性”支出上越走越远,接着奏乐接着乐,酝酿越来越不可调和的矛盾。
(附注:美国的债务/GDP持续攀升,实际上是从2019年之后彻底突破100%;美国的国债利息支出/企业利润总额在80年代曾经达到夸张的接近100%。80年代美国企业经营杠杆低,经历了里根下调所得税,还享有大量美债高息红利,并开启大规模全球化;而当下美国企业的整体杠杆率也不高(七巨头全是轻资产的),近2年也在享受美债高息,所不同的是,企业所得税率已经处于很低位置,且逆全球化在不断盛行。
此外,80年代美国通过高利率抗通胀,通过全球化和供应链转移实实在在压低了国内物价;而如今美国想通过本土制造业再发展,又或者培育新的廉价供应链,其实都无法比中国更具性价比,也意味着通涨的韧性是强的。在逆全球化趋势下,如果AI技术并不能短期带来更广泛意义的生产效率提升,那持续高利率下的美国的经济韧性是值得质疑的。
当然欧美的债务问题相当普遍,当下美国财务上还算相对轻的,日本、希腊、意大利、法国、西班牙、比利时等等都是债务/GDP破100%。)
五、分层次资本市场乃大势所趋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在市场快速发展的阶段,投资者来不及考虑(干就完了),从而形成巨大的趋势力量。因而不管是股市,还是债市,流动性是最重要的驱动,也是最核心的领先指标。在市场静下来,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时候,各方面所面临的约束变得越来越多,此时流动性不再是最重要的考量,取而代之的将是企业经营的本质,即方方面面核心竞争力的考量。这个过程犹如两河之水奔流入海,在上游的时候“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而在下游的时候“万里长江入海口,九天风云化水流”。只有真正的蛟龙入海,才能在更广袤的大洋中“蛟龙出水势峥嵘,直上云霄万里程”。
市场终将分层,不管是股市还是债市,越早建立相应的投资框架会越适应未来的市场,而有效定价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才能够使得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分配,整体的金融秩序回归到“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而不是简单的博弈和套利。
风险提示
本报告所载信息和资料来源于公开渠道,本公司对其真实性、准确性、充足性、完整性及其使用的适当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观点等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也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报告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