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随笔丨美股回购潮下的投资思考
本期作者
一、2011年4季度是美股估值的起点,企业回购助推了美股核心资产的价值回归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美联储进行了三轮量化宽松QE(2009年QE1、2010年QE2、2012年QE3),而2009年~2010年美国股指也得到了大幅修复。个人更倾向于认为2009~2010年行情更多只是填坑,实际上2011年欧债危机发生的时候,全球投资者对美股的风险偏好依旧处于历史低位,很多美股核心企业的估值回头看都是令人费解的。截至2011年9月底,标普500的市盈率为13.5x。这个点,实际上是很多牛股真正的定价启动点。
美股核心企业现金流很好,科技股有移动互联网周期加持,消费股则通过极致财务杠杆运作,叠加美国国债利率持续下行,企业价值不仅得到扩张,而且得到重估。拆分盈利和估值贡献度,可以发现相当多消费类资产运用了财务杠杆,其利润复合增速低至个位数,但是股价回报10%左右,回购在这里起了很大的作用。软件互联网公司也是,估值提供的复合回报基本超过10%,盈利提供的复合回报10~15%;制造业(工业)方面回购和分红同步,更倾向于分红,因为其重资产属性制约了财务杠杆的上限,股价增幅基本等同于利润增幅。
资料来源:Wind
资料来源:Wind
统计数据显示标普500采取回购或者分红的规模比重大致相当,重资产的行业倾向于分红,轻资产的行业倾向于回购。轻资产的行业意味着其无形资产或价值很重,竞争能力突出,典型的就是品牌消费企业以及信息科技公司,其资本开支规模有上限,更多的现金流通过回购的方式回报投资者。2000年至今,标普500指数涨幅约为200%,同期标普500回购指数涨幅接近800%,金融市场把企业价值和投资者回报准确得联系到一起,优质企业越做越强,其回购规模也大致与盈利同步。
二、回购只是助推器,企业超额回报的基础更有赖于其自身盈利成长能力
2000年至今标普500回购规模最大的五个行业是信息技术、金融、医疗保健、工业和可选消费。这里以信息技术和消费为主要分析对象。
先看消费类行业,统计的这7家企业(不含希尔顿)平均负债率由60%提升至125%;有息负债/净利润平均值由2.4年提升至5.1年;2011年至2022年利润平均增幅117%,股价平均涨幅420%。这里有3个典型的特征:
1)企业全面放大财务杠杆,持续回购(挣多少回购多少),实际通过债务融资实现规模扩张;
2)即便盈利不怎么增长的高露洁、可口可乐、麦当劳,也在这轮美股大周期中享受了估值持续抬升,回购助推了投资者的信心;
3)成长性更好的家得宝、
资料来源:Wind
资料来源:Wind
资料来源:Wind
再看信息技术行业,结论跟消费行业差不多,最典型的是甲骨文2012年利润增幅才7%,但是股价却上涨了422%(有外延收购),负债率由44%升到97%。此外苹果公司自从巴菲特入股后持续高额分红,目前负债率也达到了82%。不过,信息技术行业普遍资产无比轻,现金流又无比好,因而其有息债务/净利润普遍不到1(除了甲骨文收购云业务资产变重),也就是不用1年就可以还清债务,因而其继续扩张债务的潜力,以及持续回购动力依旧充足,财务很健康。
资料来源:Wind
资料来源:Wind
医药和金融行业结论也类似,即负债上升,估值抬升。医药行业现金流与信息技术行业一样好。
资料来源:Wind
资料来源:Wind
三、持续多年回购的副作用,造成企业抗风险能力持续下降
根据加权平均资本公式WACC=E/V×Re +D/V×Rd× (1-Tc)。(注:E=公司股本的市场价值;D=公司债务的市场价值;V=E+D是企业的市场价值;E/V=股本占融资总额的百分比,资本化比率;D/V=债务占融资总额的百分比,资产负债率;Re=股本成本;Rd=债务成本;Tc=企业税率。)
情况一:过去十几年的Rd(考虑税盾后)要远远小于Re
在估值低于30x时,基本可以认为权益成本高于4%,估值越低,权益成本越高(可以理解为按市场估值去融资),此时企业在进行财务安排时应该尽量寻求债务融资,因为债务成本相对低,能最大化股东回报。
再叠加美国国债在2022年之前持续走低的收益率以及普遍的长期低利率预期,美股权益市场有充足的动力去举债发展,这也是过去十几年一直发生的事情:挣多少回购(分红)多少,通过债务融资去进行规模扩张,负债比率持续上行,加权资本成本不断往债务利率倾斜。在这个过程中,美股债务市场规模持续扩张,而权益市场则充分受益于财务杠杆。
情况二:未来几年的Rd(考虑税盾后)要大于Re
从次债危机后的全面看空欧美,到现在的大面积看多欧美实际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正是由于之前的全面看空,才有了美股核心资产低估的投资机会,才有了低利率的广泛社会预期,才有了过去十几年美国企业持续的债务扩张和回购分红。事物发展到极致总归会发生钟摆回荡,现在正逐步走向另一面:
1)美债利率不再低,并且难以回去
美债规模破34万亿,每年近3万亿的新增规模靠QE不可能(会再推高通胀),靠体系外融资也很困难(债主都意识到美债问题),在巨大的债务压力下,债权人只会要求更高的风险补偿,因而美债利率难以回到过去的低水位。10年期美债利率4%左右,1年期5%左右,加上风险补偿,企业债怎么也得6%。债务融资的成本现在已经高于股权融资。
2)企业债务开始滚动后,债务融资变得有点贵
尽管美国利率上升了2年,但美国企业债的滚动发行从2023年才开始逐步多起来,2024~2025年会有更多美国企业要进行债务滚动。一边是美股核心资产普遍估值30x左右(权益成本4%),另一边是企业债6%左右,企业CFO得重新掂量未来的融资渠道安排。
如果再考虑持续高企的企业负债率,企业债债权人同样会要求更高的风险补偿,毕竟杠杆放得太大,债权人有较大的风险敞口,那么债务融资随着债务规模的膨胀会越来越贵。
3)企业估值已经在高位,逻辑上应该首先减轻债务
从正常的经营周期分析,现阶段的美国企业应该进行周期性的收缩来改善财务指标,缓解债务压力,提高抗风险能力。假如一直不进行财务方面的收缩,任何一个较大的风险都会引起企业价值的巨大波动和重估,比如:a)一轮潜在的经济周期冲击造成需求超预期低迷;b)比如长期护城河被攻破,尤其科技公司。似乎美国企业目前还丝毫不考虑,“接着奏乐接着舞”是股价所反映的共识。
我们看到现阶段美国国家杠杆率大幅提升,企业杠杆也加起来了,实际上抵御系统性风险的能力是变差的,次债危机后美国还没有经历过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系统性风险检验。如果8年左右的经济周期有利于更快的出清和进行系统纠偏,那么持续这么多年的系统已经积累了较多问题,一旦发生风险暴露,其潜在的冲击也是比较可怕的,尤其在巨量债务面前。
题外话,现阶段A股的核心企业正经历极致的估值压缩,犹如十几年前的美股被投资者所抛弃。也正因此,投资者将有更多的机会,能更从容得筛选出优秀的公司。不要浪费每一轮危机,等到“西边不亮东边亮”的那一天,坚守的回报一定是丰厚的。
风险提示
本报告所载信息和资料来源于公开渠道,本公司对其真实性、准确性、充足性、完整性及其使用的适当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观点等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也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报告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