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石观点
探秘星石江晖:如果你在长期趋势上,总是会赢的
时间:2020-04-16
作者:
(内容略有删减和改动)
“中国第一代公募基金经理”;甚至在1998年公募基金诞生前,他就已经在从事投资了;“冠军基金经理”、“第一批公奔私的明星基金经理”……2007年,江晖和四位合作伙伴一起创办星石投资,从0起步到上百亿规模。在成立的第二年,2008年,江晖和星石在私募界就名声鹊起。当年上证指数暴跌65.39%,但星石的产品,不仅没跌,居然还给投资人带来了正回报。包揽了全市场前几名位置。星石这个名字,取得是“若星之恒,若石之坚”的含义。翻成大白话来说,就是希望能达到钻石恒久远,一颗永留传的境地。而从他们的表现来看,多少正在践行这个寓意。不仅长期穿越牛熊,而且在2013年后,投资能力实现双倍提升。曾有同行评价说,星石是很稳,但涨得慢。其实,近几年星石的投资能力发生了重大进化。投资风格也明显发生变化,出拳的频率提升。2015年牛市捕捉到科技股,2016拿住以白酒为代表的价值类消费股,2019年初至今预判到成长股行情。而在这背后,就是江晖本人和星石在投资方法上向前迈出的重要一步。
从2008年一直到2014年,星石始终表现稳健,并在2008金融危机时,2011年股债双杀期,都能坚守绝对回报。但在这个过程中,不可能都是高光,压力也曾长期存在。比如2009-2013年,江晖曾因为极端重视回撤和波动,面临着投资者对“涨不动”的质疑。如果从江晖开始管理资金起算,在他长达20多年的投资生涯中,可以观察到,有过三次重大的进化。从债券投资到股票投资;从确立绝对回报理念的雏形,到演化出“多层面驱动因素投资法”的1.0版、2.0版。用江晖自己的话说,创建星石这13年来心无旁骛,专注于中国证券市场,使用一个投资策略和方法,在能力圈内集中资源做好权益投资一件事。最终是培养出了约40人的投研队伍,包括他在内的9名基金经理,通过工程师一样的投研人员,“提升科学性,降低艺术性”,最终形成精密运行的大型平台,以追求可复制、可持续的业绩,并成功地提升投资的进攻性。
那么,在这13年来,江晖以及星石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在与江晖前期若干次对话基础上,我们试图勾勒出他投资方法的全貌和演化路径。
如果你在长期趋势上,你总是会赢的,中间可能会有点波折,但你总是会赢的。
27年前的一个夏天,25岁的江晖站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十字路口,是在国家统计局按部就班继续公务员人生,还是跳出体制,踏入波诡云谲的市场大海。在1990年代,尚属新生事物的证券市场,在大多数人眼中都看似说关就能关的尝试,更不要说江晖准备要去的期货公司。事后看,一个选择彻底改变了江晖的人生,在江晖这条跳跃向上的人生曲线上,凝聚出的是他追逐长期趋势、把握时代脉搏的能力。将时钟拔回到1993年,这是一个充满光荣和梦想的时代。在这一年,市场经济的大潮已经渐入人心,特别是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之后,中国这艘巨轮的航向再无疑义,包括陈东升、田源、毛振华、冯仑、王功权、潘石屹在内的一批体制内官员、学者,都纷纷下海,创办自己的企业。这批人在历史上被称之为“九二派”,或许是有了可借鉴的案例,点沸了江晖的热血,让他在1993年毅然辞去公职,加入了刚刚成立不久的中国中期;1996年再次转身,加盟泰康保险从事债券投资。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段经历,让他在1998年初与新生的公募基金业结缘,加入了范勇宏组建的华夏基金筹备组。”因为这是个更朝阳的行业,从无到有,以后会特别庞大的一个行业。“”发现了新的一个新兴行业,当时赵丹阳开始做阳光私募,但当时他规模小,等于是正规军都没去的地方,是吧。再对比海外的经验,肯定会成功的,所以说我当时是义无反顾。买个股票都看行业趋势怎么样,那我自己选职业也应该是这样的。“这是早年和江晖的一段对话,用他自己的话来总结,“如果你在长期趋势上,你总是会赢的,中间可能会有点波折,但你总是会赢的。”1998年,华夏正式发行旗下第一只产品—基金兴华时,江晖已是基金经理小组中一员。当年基金兴华成立后实行基金经理小组制,由时任副总经理戴勇毅负责。戴勇毅,王亚伟,林浩,王宁,余明泉负责股票投资,江晖负责债券投资,郭树强负责交易。到1999年发行基金兴和,江晖就将登上前台,从债券转股票投资。在1999年这个夏天,现在扬名立万的一拨明星人物开始纷纷冒头,沉浮在中国股市的各个角落。王亚伟——成为之后的基金一哥、郭树强——后来成为天弘基金总舵手、戴勇毅——中国最大银行系基金公司副总经理。低调的杨东,一直默默地在为兴业证券自营大把赚钱,直到2003年成立兴业基金(现兴全基金),他才在公募基金业显山露水;中国头部私募淡水泉掌门人赵军那一年正逢研究生毕业,加盟了原先实习的中信证券资管部;还没毕业就已参与筹建东方证券资管部的陈光明,1999年也跨出校门不久,正忙着调研,在美的整整泡了一个月;中国第一代研究员、以挖掘投资茅台,苏宁等一大批成长股闻名的富国基金总经理陈戈,当时正在君安证券,作为一名农业研究员忙着和作假的农业明星股斗智斗勇,磨练自己的招式。若干年后,这批人成就了一幅璀璨的投资群星图,也成就着超百万亿规模的中国财富管理行业。
绝对回报,是从客户角度出发,我理解就是你在风险可承受的范围内,赚到了一个比较多的钱。既允许有回撤,也追求产品净值在中长期不断创出新高。
或许是债券投资出身、或许是个性使然,江晖对于宏观有着独到的敏感度和研究功底。2001年,刚刚从债券转做股票投资、江晖管理的基金兴和就拿到了行业第二名,2002年江晖管理的基金兴华又在54只基金中名列第一。2002年时,江晖综合宏观和产业研究,锁定了宝钢买入,而当时这类大盘股并不受市场欢迎。江晖去公司调研,见到了公司管理层。他把对产业、对公司的预测数据一列,结果让包括财务总监在内的几位高管都很惊讶不太相信,我们公司能这么赚钱吗?结果,到了2003年,中国宏观经济进入了新一轮上升期,各行业投资极度扩张,宝钢成为五朵金花行情中最靓丽的一朵,期间涨幅超过100%。也正由此,宝钢管理层莫名的信服江晖的水平,在华夏回报基金发行时,宝钢大笔一挥,掏出5000万认购新基金。彼时的股市处在初级阶段,宏观政策,货币政策,特别是和股市直接相关的一些政策,其影响是立竿见影。在那个年代背景下,江晖形成了他目前投资模式的雏形,“多层面驱动因素投资法”的简易版,在当时主要是看宏观和公司这两大层面。但这两者还隔得有点远,在随后的摸索中,他又加上行业这一层面。2001年,美国对冲基金公司Millennium Management(注:美国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管理规模超300亿美元)的一名基金经理来华夏交流,从他那,江晖第一次听到了绝对回报这个词。简单来说,就是不管市场涨跌,也不管同行业绩如何,只要每年获取稳定的正回报。这打破了公募看重相对收益和排名的惯例,但从客户来说,每年实实在在能获得正回报。2007年,江晖创办私募公司,让这一套方法进一步得到了磨砺。星石起初对绝对回报的理解是周期较短,每六个月就要实现个绝对收益,而且在江晖初期体系中,要求宏观、行业、公司这三个驱动因素,都符合要求才会买入。